星启帆自闭症康复寄宿学校
XINGQIFANZIBIZHENGXUEXIAO
新闻中心
——   News Center   ——
耐心护航,让自闭症儿童在骑行中找到方向感
来源: | 作者:星启帆(星贝育园)自闭症康复中心 | 发布时间: 6天前 | 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在星贝育园的户外训练场上,李老师正扶着一辆带辅助轮的小自行车,看着跨坐在车上的轩轩。阳光洒在孩子紧绷的小脸上,每当遇到转弯路口,轩轩总会下意识地猛捏刹车,车身随之剧烈晃动——这是许多自闭症儿童在户外骑行时的常见挑战:空间感知能力不足、肢体协调性较弱、对突发状况的反应滞后,让简单的转弯动作变成了“失控危机”。而作为全托学校,星贝育园的老师们用全天候的陪伴与系统化的训练,成为孩子们骑行路上的“方向守护者”。


自闭症儿童在骑自行车转弯时的控制困难,根源在于多感官整合能力的发育差异。他们可能无法快速判断转弯角度与力度的关系,或是对“平衡-转向-速度”的协调指令处理延迟。就像刚尝试骑行的小雨,每次遇到弯道都会死死盯着地面,身体僵硬地挺直,最终因失去平衡而停滞——在他的感知里,转弯是一个充满未知的“危险节点”,而非可以通过练习掌握的技能。星贝育园的老师们深知,全托环境的优势在于能提供高频次、沉浸式的训练,于是从“静态感知”开始构建基础:让孩子坐在静止的自行车上,用彩色胶带在地面标出转弯路线,通过“向左看路标”“向右摆肩膀”的指令,帮助他们建立“方向-身体动作”的关联。


“骑行训练需要‘分解难点,循序渐进’。”负责户外体能教学的王老师说。全托模式下,老师们有更多时间设计阶梯式训练方案:第一阶段,在平地上用雪糕筒设置“宽弯道”,让孩子练习“轻握车把、小幅转向”;第二阶段,在辅助轮的保护下尝试带弧度的路径,同时用口号“左转转,肩先动”引导身体协调;第三阶段,逐步拆除辅助轮,通过绳带牵引的方式,在转弯时给予轻微的方向助力。对于对速度敏感的孩子,老师会先让他们在推行中感受转弯节奏;对于平衡感弱的孩子,则借助平衡木、滑板车等前置训练提升核心稳定性。全托生活中,老师们还会抓住日常契机:散步时带孩子走“S”形路线,玩球时引导“绕障碍物跑”,让方向控制练习融入生活场景。


在星贝育园的全托生活里,进步往往发生在朝夕相处的细节中:最初需要两人搀扶才能转弯的阳阳,经过两周的雪糕筒绕桩训练,能独立完成90度转弯;曾经一转弯就恐慌的糖糖,在老师“跟着彩虹旗转”的游戏引导下,学会了用目光锁定转弯目标。老师们特别注重即时反馈:每当孩子成功完成一次转弯,就会收到头盔上的贴纸奖励,或是全托班集体的掌声——这些在普通孩子看来稀松平常的成就,对自闭症儿童而言却是突破多重障碍的里程碑。全托环境中的室友陪伴也成为助力:当大班的小宇主动示范“转弯时要慢一点”,轩轩会模仿着放缓速度,在同伴的影响中获得额外的学习动力。


“全托的意义,在于让孩子在重复中找到安全感。”张老师回忆起小语的突破:这个曾因转弯失控而抗拒骑行的女孩,在连续一周的晨间训练后,终于在某个黄昏独自骑过了训练场的环形弯道。夕阳下,她的小脸上绽放出明亮的笑容——那是掌控感带来的自信光芒。作为全托学校,星贝育园的宿舍区还贴着孩子们的骑行进步图:从“需要全程扶车”到“能独立转弯”,每一格贴纸都记录着无数次摔倒又爬起的坚持。老师们会在睡前故事时间,和孩子们一起回顾当天的骑行片段,用“你今天转弯时特别勇敢”这样的肯定,让积极体验深入内心。


当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能在星贝育园的全托训练中,稳稳地转过人生的“弯道”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骑行技能的提升,更是综合能力的成长:空间感知更敏锐了,肢体协调更灵活了,面对挑战的勇气也更强了。这些曾经在转弯时慌乱无措的孩子,正在老师们24小时的守护中,学会用从容的姿态应对方向的变化——而这,正是全托教育的温度:不是替孩子避开所有障碍,而是陪他们在重复的练习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行节奏。毕竟,每一次成功的转弯背后,都是“慢慢来,没关系”的包容,与“你可以,我相信”的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