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启帆自闭症康复寄宿学校
XINGQIFANZIBIZHENGXUEXIAO
新闻中心
——   News Center   ——
筷子间的成长——看自闭症儿童如何握住生活的温度
来源: | 作者:星启帆(星贝育园)自闭症康复中心 | 发布时间: 7天前 | 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在星贝育园全托校区的午餐时间,7 岁的阳阳盯着餐盘里的面条发愁,手中的筷子像调皮的小蛇般打滑,面条刚被夹起就又溜回碗里。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,使用筷子夹取长条状食物的失败,往往不是因为笨拙,而是多重能力的协同挑战 —— 他们可能无法精准控制手部肌肉的细微发力,难以将视觉聚焦在筷子尖端与食物的接触点,更难在反复失败中保持尝试的勇气。但这里的特教老师们深知,每一次掉落的面条都是成长的伏笔,她们正用充满巧思的引导,帮孩子们握住筷子间的生活温度。


“阳阳的筷子像魔法棒哦!” 李老师蹲在餐桌旁,将儿童训练筷套在阳阳手上,粉色的卡通指环把拇指和食指固定在正确位置。“现在我们要抓住面条小蛇,轻轻用力……” 她覆盖着阳阳的手,示范筷子开合的力度,当面条被稳稳夹起时,餐盘中的卡通餐盘垫突然发出 “叮” 的鼓励音效。这种将训练筷与趣味反馈结合的方式,是星贝老师的教学智慧 —— 她们为初次尝试的孩子准备了带凹槽的 “面条练习器”,凹槽宽度恰好能卡住面条,让孩子先建立 “夹取成功” 的触觉记忆。


午后的精细动作训练室里,“面条拯救计划” 正在进行。张老师将彩色鞋带剪成面条形状,铺在透明盒子里:“小橙子看,这些彩虹面条被困住了,我们要用筷子救它们出来!” 她用夸张的慢动作演示夹取动作,手腕翻转时露出手腕上的卡通贴纸:“看,小熊在给你加油呢!” 当小橙子成功夹起第一根 “面条” 时,老师立刻递上她最爱的草莓味口喷 —— 这种 “游戏化目标 + 即时奖励” 的模式,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上百次夹取动作,而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也被趣味体验冲淡。


晚餐时分,餐盘里的胡萝卜条成为新的挑战。陈老师端来装满海洋球的托盘:“我们先和小球玩‘筷子运球’游戏好不好?” 她引导孩子们用筷子夹起光滑的小球,放进贴有不同动物贴纸的杯子里。“夹小球时手指要像小螃蟹的钳子,慢慢合拢……” 当阳阳能连续夹起 5 个小球后,老师才将胡萝卜条混入托盘:“现在要救的是胡萝卜小勇士,它们比小球更勇敢,需要更轻的力气哦!” 这种从 “大颗粒 - 光滑面 - 长条状” 的阶梯式训练,让孩子们的手部控制力随着难度提升逐步增强。


在全托校区的生活技能墙面上,贴着孩子们的 “筷子成长曲线”:阳阳从只能夹起 3 根面条到能独立完成半碗,小橙子从抗拒接触筷子到主动伸手抓取。这些进步的背后,是老师们每天三餐时的全程陪伴 —— 她们会在孩子沮丧时用筷子摆出可爱造型,会把失败掉落的面条编成 “面条小故事”,更会在每个成功夹取的瞬间,用只有彼此能懂的击掌密码庆祝。当某个周末的早餐,阳阳突然用训练筷稳稳夹起一根油条递给老师,清晨的阳光穿过落地窗,在他认真的小脸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—— 那不仅是一次动作的成功,更是自闭症儿童用自己的节奏,握住了生活的自主与尊严。


在星贝育园全托校区,每一双儿童训练筷都承载着特殊的温度:它们可能被贴上孩子最爱的卡通贴纸,可能配有会发声的压力传感器,更永远有一双温柔的手在背后托举。当自闭症儿童从 “筷子掉落时的眼泪” 走向 “成功夹取时的笑容”,老师们知道,这小小的餐具不仅是进食的工具,更是孩子们突破感知壁垒、触摸世界细节的桥梁。那些曾在餐盘前受挫的瞬间,终将在无数次耐心引导中,成为成长路上闪烁的星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