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自闭症儿童紧紧攥住玩具拒绝传递,或是在同伴靠近时推开物品,这些看似 “固执” 的抗拒行为,实则是他们面对社交互动时的恐惧应激。在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,特教老师们运用 CBM 干预法(认知行为调节法),如同为孩子们的社交模式安装 “分享转换器”,通过理解天性的引导策略,让 “拒绝” 逐渐变为 “愿意尝试” 的温暖信号。
自闭症儿童的分享障碍,根源在于对 “物品控制权” 的强烈需求和社交规则理解的滞后。他们的大脑更依赖可预测的秩序感,分享行为可能被解读为 “失去掌控” 的威胁。星贝育园的老师以 CBM 干预法的 “社交认知重建” 为核心,先通过观察记录孩子的物权意识模式:小乐每次玩积木时会把所有方块堆在自己面前,老师便从他最不敏感的蓝色积木开始,用 “交换游戏” 建立初步信任 —— 拿出一颗彩虹糖说:“你给我一块蓝积木,我就给你一颗甜甜的星星。” 这种具象的等价交换,让分享与积极体验产生联结。
“视觉化社交脚本” 是 CBM 干预的关键工具。老师们绘制了 “分享三步曲” 插画卡:①指向玩具 ②说 “一起玩” ③伸手递出。在角色扮演区,老师会用毛绒玩具演示分享场景:“小熊说‘我有小车,你想玩吗?’小兔子说‘谢谢!’”,并引导孩子模仿对话。曾抗拒分享绘本的小语,在反复观看 “交换绘本 - 获得贴纸” 的模拟视频后,某天主动将《小熊绘本》推向同伴,尽管只是短暂的松手,却标志着社交认知的突破。
游戏化的 “替代行为训练” 贯穿日常互动。在 “玩具快递公司” 游戏中,孩子们轮流扮演 “快递员”,用小推车将玩具 “运送” 给同伴,每完成一次传递就能盖上一枚 “友好印章”。对于紧握玩具不放的孩子,老师会先允许其保留一件 “安全物品”,再逐步引导分享非核心玩具:“你可以抱着小熊,把积木的‘小房子’分给弟弟玩吗?” 这种 “保留控制权 + 部分分享” 的策略,降低了孩子的焦虑感。
CBM 干预法强调 “渐进式正向强化”。当孩子出现主动分享的苗头(如手指轻触玩具示意),老师会立即放大回应:“哇,你在邀请小雨一起玩!这就是分享的魔法呀!” 并递上孩子最爱的零食作为奖励。小航从最初推开同伴的手,到能在老师指令下 “给积木 3 秒钟”,再到主动交换玩具,每阶段都伴随着 “可量化的进步目标”—— 例如第一周练习 “松手 1 秒”,第二周延长至 “共同玩耍 5 秒”。这种阶梯式引导,让分享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任务。
我们深知,分享对自闭症儿童而言不是 “理所当然” 的社交义务,而是需要层层解码的复杂课题。在星贝育园,CBM 干预法不是强制改变行为,而是通过 “理解 - 解构 - 重建” 的科学路径,让孩子在保留安全感的前提下,逐渐发现:“松开一只手,能换来两只手的快乐”—— 当小乐从囤积积木到能与同伴共建城堡,当小语的绘本不再蜷缩在怀里而是翻开在两人中间,这些变化不是社交规则的驯化,而是用耐心和智慧,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看见 “分享乐趣” 的窗。
如果你的孩子还在为分享玩具而焦虑,星贝育园愿用 CBM 干预法和充满温度的引导,陪他们走过从 “独占” 到 “共玩” 的成长之路。在这里,每一次犹豫的松手都会被温柔接住,每一次微小的分享都会被郑重纪念 —— 因为我们相信,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学会传递善意,而科学的干预与老师们的共情陪伴,正是连接他们与同伴的那座温暖桥梁。